不久前公布的寶潔2012年~2013年第一季財報顯示,公司營業收入207.4億美元,同比下降3.7%。在各個板塊中,由OLAY玉蘭油及SK-II兩大品牌領銜的美容化妝品業務跌幅最大,凈銷售額較去年同期53.15億美元銳減3.75億美元,跌至49.4億美元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十年來,日化巨頭在中國市場的利潤越來越薄,于是他們將渠道下沉,轉向三四線城市,主打10元錢的產品,從而導致日化行業陷入低價廝殺,各路日化企業都采用低成本策略,這顯然已經不是日化企業持續生存的有效法寶。
“日化教父”寶潔正面臨艱難的轉型。一方面,裁員風波和創新骨干大量流失的傳聞令其備受質疑;另一方面,寶潔“大日化”綜合產品線在華銷售步入下滑通道。寶潔中國方面曾回應稱“新雇員的保留率高達95%”,但同時回避關于創新骨干流失的傳言。
洗漱類和健康護理類產品的凈銷售額也分別出現了7.4%和3.5%的下滑。在洗發水、牙膏、香皂、護膚品等領域,寶潔、聯合利華等日化巨頭經營業績不斷萎縮,面臨轉型難題。事實上,當技術不再成為障礙,更多的企業涌入化妝品這個原本高利潤的行業。據了解,中國有3000多家化妝品工廠,7400多個品牌,同質化競爭嚴重,再加上歐萊雅、資生堂等其他品牌蠶食市場,目前國內日化行業已經遠離了“高利潤歲月”。
在中國日化市場,寶潔一直穩坐冠軍之位,其洗護發產品在華的綜合市場占有率一度突破了50%。如今寶潔頻頻遭遇“狀況”,根源何在?又反映出我國日化市場當下是怎樣的生存環境?
當外資、本土品牌都進軍低端市場的時候,這片看似廣闊的市場空間立馬顯得擁擠不堪,低端的價格戰也使得從品牌商到經銷商均陷入一種困境。除了市場占有率的原因之外,技術的日趨成熟使得產品本身的區分越來越小。
目前,我國日化市場的格局是,三大外企(寶潔,聯合利華,強生)壟斷中高端市場,而以納愛斯、立白為代表的民族企業則占據了低端市場。
不過,隨著外資巨頭對中低端市場的加速擴張,外資與本土品牌的微妙平衡已經打破。外資加強推出低端產品并且以價格戰的形式將本土品牌逼到墻角,與此同時,一些扛住了外資品牌沖擊的本土品牌,也嘗試向高端消費市場反攻。
例如,上海家化(600315,股吧)旗下的時尚中草藥個人護理品牌佰草集,已成功進入全球高檔化妝品零售商絲芙蘭的銷售網絡,并將在歐洲的近300家門店銷售。此外,隆力奇等本土日化企業也開發出了自己的中高端品牌。
然而,當外資、本土品牌都進軍低端市場的時候,這片看似廣闊的市場空間立馬顯得擁擠不堪,低端的價格戰也使得從品牌商到經銷商均陷入一種困境。